關于劉永好,似乎誤讀一直多于正解,比如說出身貧苦、兄弟分家、與民生銀行(13.63,0.65,5.01%,吧)董事會的勢不兩立等等。其中,最大的誤讀莫過于劉涉足地產、金融行業之后給外界造成的“不務正業”的印象——依靠農業起身并發家的劉永好真的會把自己的財富重心都放到利潤流和現金流異常洶涌的暴利行業嗎? “你們猜錯了!”在創業整整25年之后,劉永好以堅定的語氣告訴人們:不僅我的過去來自于農業,我的未來同樣押寶于農業! 一個建構中的農業帝國正在劉永好面前徐徐展開…… “若干年之后有人提起劉永好的時候,你希望人們怎么稱呼你?”面對《東方企業家》的最后一個問題,劉永好沉思幾秒鐘之后,臉上露出了一絲自信的微笑:“為現代農業作出一定貢獻的企業家。” 不提地產商,不提金融家,更不提富豪榜。盡管其中任何一個稱謂都會使訪談的內容充滿故事性甚至傳奇色彩,劉永好還是對這些概念進行了針對性的穿插、引用,而使用價值必定指向讓這個中年男人再度興奮的主題:農業。 沒錯,劉永好回來了。盡管一再聲稱自己從未“離開過農業”,但毫無疑問,這就是那個兩年前還在幸福地抱怨“干一年房地產等于干十年農業”的“過 客”地產商;也是2007年上半年就從民生銀行獲益達到1.7億元的大股東,而正是基于以上成績,使得他幾年來一直穩定在中國各類富豪榜的前列(2007 年福布斯榜第12名、胡潤榜第14名)??v觀針對中國企業家的富豪榜誕生以來的上榜富豪,也僅僅只有榮智健能夠保持這種穩定性。 在最好的時光選擇回歸,這很有可能在將來的某個時刻被書寫中國商業史的作家們頗為得意地寫道:這個家伙是那個斂富年代里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代表人物…… 但是,更吊人胃口的野心還在后面。在重新把主要精力投放給農業之后,劉永好這次為自己也為新希望(19.92,0.74,3.86%,吧)設 定了一個更為清晰也更為張狂的目標:十年之內把新希望打造成一個年產值超過500億元的農牧業產業帝國。如果需要具象地了解劉永好的野心,他會告訴你,將 來要讓全國13億人民每人每年吃上一只新希望生產的雞。當然,在實現這個宏大目標之前,新希望首先需要趕上全球最大的肉類加工商美國泰森食品有限公司20 億只雞的年產量,“2007年我們的產量剛剛超過5億只。”劉永好承認,目標很大,難度不小。 事實上,擺在劉永好面前的難題決不是可不可以懷有“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商業愿景,一個現實問題是,在膽量和產量之間如何達到商業邏輯的 無縫對接。換句話說,當劉永好再次把農業樹立為其多元化布局之中最核心的產業之后,他在這個核心產業之上如何構建它的核心競爭力?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次該輪到農業大發展了。”劉永好像發現了金礦一樣興奮。 誤讀背后自從成名以來,作為富豪的劉永好幾乎就一直被樹立為8億農民當中“脫貧致富”的典型。這也難怪,其賴以發家的第一桶金正是只有農民才會 涉足的飼料業,再加上劉氏兄弟共同創業的艱難心酸,更契合了外界對中國農民致富形象的原始想象。畢竟,只有這種想象才能滿足人們對“奇跡”或“傳奇”的一 貫理解。 “我對農民一直懷有深厚的感情,他們是我事業的根基,但遺憾的是,我本人并非出自農民家庭。”盡管表示遺憾,但看得出來,劉永好對他的家庭背景 同樣深感自豪。“我父親是我們縣農業局的局長,一輩子都在研究農業問題,不幸的是在‘文革’后期就去世了;母親是當地一位德高望重的教師,正是她帶領我們 兄弟幾個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研究并經營起了農業。”劉永好告訴《東方企業家》,在剛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是養鵪鶉,“我負責銷售,母親負責坐店; 她當政委,我當司令,我們把鵪鶉賣到全國。” 據說,在母親去世之后,劉氏兄弟在四川老家還為她建造了一座雕像,用劉永好的話說,這是感恩:不僅是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也是感謝她的引導之恩。這種特殊的家庭背景無疑讓劉永好對農業和農民有了更為復雜、更為多元的感情:與其說是在創富,不如說是在延續一種使命。 所以,盡管后期新希望集團的多元化之路讓劉永好嘗到了不少甜頭,并讓外界對其主業與副業之間的輕重關系產生懷疑,但劉永好最終還是認識到了農業之于他以及新希望的重要作用。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種認識首先來自于劉對新希望長遠發展的一次“誤讀”。 “這是我首次對媒體披露。”劉永好告訴我們。 故事發生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美國一家全球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邀請劉永好訪美,這是一家在紐約上市的企業,劉永好參觀完它的工廠,對其先進的 研發技術和經營水平贊不絕口。晚上這家企業的董事長在自己家里宴請劉永好。隨著交流的深入,對方向劉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換股計劃,即讓新希望在中國的所有業 務都注入他們的上市公司,然后劉永好占其中30~40%的股份。劉永好聽罷非常興奮,但當他回國之后,對方把方案發過來要求查看新希望近三年的財務報告, 以便了解未來股權的格局及發展前景的時候,劉永好傻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