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版 | 登陸 | 注冊 | 留言 | 設首頁 | 加收藏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疫病防控 > 基礎獸醫 > 文章

    非洲豬瘟病毒基因分型與血清分群研究進展

    時間:2023-01-15    點擊: 次    來源:中國動物檢疫    作者:戈勝強等 - 小 + 大

    摘要: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具有高傳染性和致病性,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研究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基因分型有助于從分子水平追溯引發疫情的病毒來源,掌握潛在的傳播途徑及可能的傳播方式。隨著ASFV分型技術的不斷演變,ASFV基因組遺傳演變研究不斷深入。截至目前,ASFV已被劃分成24個基因型或8個血清群。本文綜述了ASFV P72(B646L)基因分型、IGR分型、9RL/B602L基因分型、P54(E183L)基因分型等的研究歷程,特別是最新的IGR分型研究。研究顯示:P72基因相對保守,因此P72基因分型是國際最通用、快速、方便的分型方法,并且是新傳入地域進行鑒別診斷的首選方法;其他基因分型及血清群分析,可有助于預判ASFV分子流行病學變化和毒力演變。本研究可為我國ASFV診斷技術及遺傳演變研究提供參考。

    非洲豬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基因組為線狀雙鏈DNA,整個基因組長度為170~193 kb,包括左側可變區(left variable regions,LVR)38~48 kb,中央保守區(central conserved region,C區)約125 kb和右側可變區(rightvariableregion,RVR)13~22 kb。不同毒株的基因組序列可能會在LVR內的多基因家族(mltigene family,MGF)、C區內的中央可變區(central variable region,CVR)和EP402R基因(表達CD2v蛋白)等位置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可變區為ASFV的進化分析特別是遺傳演變研究提供了有力條件。但是我國針對該領域還無專業闡述,沒有全面展示ASFV基因分型和血清分群的研究進展,為此就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以期為我國ASFV診斷技術及遺傳演變研究提供參考。

    1 基因分型研究

    在非洲豬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早期研究中,科研工作者借助紅細胞吸附試驗(hemadsorption reaction)、瓊脂擴散沉淀試驗(agar diffusion precipitin test)、補體結合試驗(complement-fixation test)和等電沉淀技術(isoelectric precipitation)等諸多技術,逐漸認識到ASFV存在抗原多樣性。隨后,利用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分析,將ASFV分為I、II、III和IV共4個主要群(1984年)或I—V共5個組(1989年),并提出以此方法進行病毒分型應以基因組的中間位置為目標區域。另有報道利用RFLP對軟蜱中分離的ASFV進行了分型研究;但是RFLP技術無法快速進行病毒來源追溯,使得利用該技術進行ASFV分型的研究停滯不前。伴隨著基因克隆技術、PCR技術和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ASFV的基因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繼1984年首次成功構建含有98%基因組信息的文庫之后,ASFV基因組文庫構建的研究逐漸增多,這為后期的基因測序及分析打下了基礎。

    2 P72(B646L)基因分型

    1990年,Lopez-Otin等對P72蛋白編碼基因全長進行了測序分析,為研究P72蛋白編碼基因作為診斷基因奠定了基礎(P為結構蛋白英文縮寫,72指蛋白相對分子質量103的數字部分)。1992年,Steiger等首次利用PCR技術建立了ASF快速診斷技術。1996年,Yu等對4株分離自不同地區的ASFV P72基因核酸及編碼蛋白序列進行比對,發現P72基因序列高度一致(97.8%~100%),該結果與之前研究發表的P72蛋白抗原穩定的結論相符,由此進一步奠定了P72基因作為抗原分型理想基因的重要地位。

    2001年,Gonzague等利用P72基因部分片段證明了1999年分離的ASFV馬達加斯加毒株與1994年分離的莫桑比克毒株序列最接近。2003年,Bastos等利用P72蛋白C端末端(位置為498~635)序列,首次將ASFV劃分為10個基因型。通過與RFLP方法比較,該研究證實在P72基因序列水平上,不同ASFV毒株之間的遺傳變異率可達9.4%,說明該方法適宜進行分子流行病學分析且可以更好地區分暴發時間和地理分布相近的非洲東部或南部毒株。2005年,Lubisi等進一步將ASFV劃分為16個基因型,并首次從東非境內的森林循環宿主(軟蜱或野豬)中發現基因I型毒株。2007年,Boshoff等對南非1973—1999年分離的43株ASFV進行比對分析,發現了6個新分支。至此,ASFV被劃分為22個基因型。

    此后,ASFV的進化分析主要以此為基礎,利用P72基因進行ASFV基因分型的研究逐漸增多并成為最重要的分型標準。2016年,Achenbach等對2011—2014年埃塞俄比亞分離的ASFV進行P72基因進化分析,發現了第23個基因型。該基因型與流行于非洲東部國家和剛果民主共和國的IX和X基因型來源于同一個進化分支。2017年,Quembo等在莫桑比克戈龍戈薩國家森林公園采集的軟蜱樣品中分離到19株ASFV,經進化樹分析發現,其中5株病毒屬于新的進化分支,因此被命名為第24個基因型?;赑72基因分型已被廣泛使用,所以通常所說的ASFV基因型就是指P72基因分型。

    上一篇:關于非洲豬瘟的16個關鍵問題

    下一篇:淺談當前規?;i場非洲豬瘟的綜合防控

    網站地圖 | 服務條款 | 聯系方式 | 關于陽光
    冀公網安備 13050002001403號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 
    冀ICP備14003538號  |   QQ:472413691  |  電話:0319—3163003  |  
    东京热色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