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9 點擊: 次 來源:新京報 作者:趙利新 - 小 + 大
中國在進入“牛肉時代”。2021年,中國牛肉消費量超過900萬噸,人均牛肉消費量近7公斤、五年內復合年增長率達7.5%。2023年春節將至,菜市場攤位和居民家里餐桌上的牛肉開始增多了。 中國人也愛吃雞肉,2021年僅白羽肉雞出欄量達到58億只,當年全國總肉雞生產量為1470萬噸,同比增長0.68%。但讓許多國人意外的是,雞肉和牛肉看似尋常之物,其主流品種種源卻長期依靠進口。 “吃什么”是家庭的小事、國家的大事。近期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樹立大食物觀,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高蛋白肉類禽畜種源若不能實現自主培育,國家食物供給體系總讓人憂慮。 2022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以下簡稱牧醫所)舉行“華西?!比馀P缕贩N發布會,標志著我國又有了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新品種。同時,我國首批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品種已通過審定滿一年時間,市場表現遠超預期。2023年,我國種業自主研發將繼續發力,中國人的肉盤子會端得更穩了。 核心種源受封鎖,喪失議價能力 經濟學領域有個“牛肉消費理論”: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民飲食結構會隨之升級,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1000至1500美元的時候,牛肉消費熱就會隨之到來。2001年,中國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 但牛肉需求量與生產量之間一直存在缺口。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全國人均牛肉消費量較2015年增長了18%,但同期全國牛肉總產量只增長了9%。農業農村部總畜牧師石有龍表示,缺口出現的原因,第一是牛種資源不足,對進口依賴大;第二是飼料資源尤其蛋白飼料資源嚴重短缺。 國家肉牛牦牛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李俊雅告訴記者,我國肉牛生產群體中,占比65%的是西門塔爾牛雜交群體,這個群體供種長期依賴國外,核心種源的對外依存度一度高達70%。但中國企業進口的種牛性能只能是二流或三流水平,最拔尖的種源被國外企業嚴格封鎖。 “進口種源很容易產生依賴性,因為國內企業進口的是一批二三流水平的種牛。過段時間就會發現,這些種牛的性能又退化了。退化了怎么辦?只能再向人家進口?!崩羁⊙耪f。 同在牧醫所的趙桂蘋,長期從事家禽育種工作。她介紹,在2021年12月之前,中國在白羽肉雞自主品種方面存在空白。安偉捷和科寶這兩家國際公司,占據了全球97%的市場份額,包括中國約2000億元的白羽肉雞市場。 祖代種雞從雛雞引進到淘汰,生產種蛋的時間只有不到一年,此后生產性能降低,必須更新換代,所以祖代種雞需要年年引進和更新。如果一個國家一直沒有自主品種的種雞,就一直需要進口。 沒有核心種源,意味著失去市場議價能力,趙桂蘋對這一點體會頗深。她回憶,“90年代,國外企業的白羽肉雞雞苗,一套能賣到10美元。企業主原本已經覺得10美元很貴了,但到后來,人家又漲到30多美元,議價權全在人家手上?!?/p> 辛苦43年,“天邊草原”走出華西牛 2002年,內蒙古赤峰人李俊雅30歲出頭,加入畜牧所,決心要選育出優秀的肉牛種源。他帶著課題組輾轉上萬里,在云南、湖北、新疆等地調研后,最終在內蒙古烏拉蓋草原駐足。 內蒙古烏拉蓋草原,地處錫林郭勒盟、興安盟和通遼市三盟市的交界處,動植物種類繁多,有“天邊草原”美譽。此地除了天然條件吸引李俊雅外,還有前輩科學家們打下的基礎。早在1978年,內蒙古科委項目支持了名為“內蒙古烏拉蓋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種”的研究課題。這是華西牛新品種培育最初雜交探索的歷史起點。 最初的研究條件是艱苦的。每逢草原春暖花開,李俊雅團隊就要去烏拉蓋,一待就要三四個月。那時,平均年齡30歲左右的科研團隊,還沒有汽車,便從北京一早坐長途汽車到內蒙古。下車后,人扛著設備,要走幾公里,找到一個公交站或者碰到趕馬車的牧民,乘車去下一個牧場。 |
上一篇:山東肉雞育種創新再次實現突破
下一篇:母豬分娩有何健康風險?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