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點擊: 次 來源:今日養豬業 作者:劉國信 楊鋒 - 小 + 大
母豬產后無乳綜合征,在歐洲常常被稱為乳房炎-子宮炎-無乳綜合征(MMA),現在廣為接受的名稱是產后泌乳障礙綜合征(PPDS)。該征候群的發生與母豬生產前后的飼養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因而在管理水平不同的豬場該病的發病率存在著明顯差異。 近年來,雖然規?;B豬業快速興起,但不少養殖場戶依然照搬原有的粗放飼養方式,管理水平跟不上,導致該病發生率明顯上升。因此,做好母豬產仔前后的飼養管理和針對性預防保健,對防治母豬無乳綜合征等產后疾病,提高哺乳仔豬存活率和斷奶窩重,促進母豬及早恢復體況發情配種,充分發揮遺傳潛力,提高養殖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流行現狀與危害 母豬產后缺乳或無乳,常與母豬產后乳房炎、子宮炎、便秘以及應激反應等征侯群同時發生。在臨床上一般情況下初產母豬的發病率高于經產母豬,管理水平差的豬場發病率明顯高于管理精細的豬場。由于母豬產后體況差,往往對哺乳仔豬的存活率、斷奶窩重以及后期發育造成嚴重影響。 據臨床調查,近年來該病的發生率有升高趨勢,多在母豬產后3天至一個月之內發病,雖然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高溫濕熱的夏秋季節發病率明顯高于其他季節,規?;i場發病多于散養戶,發病率平均達到10%以上,部分豬場甚至高達60%。由于產后無乳或缺乳,仔豬營養缺乏,抗病力下降,迅速消瘦并伴有腹瀉,或因極度衰竭而死亡,或后期生長發育不良,飼料報酬率顯著降低。 母豬常因生殖系統疾病,繁殖機能受損,出現繁殖障礙,如不發情、延遲發情、屢配不孕、妊娠后易流產等,嚴重影響生產性能,利用率下降,非正常淘汰率上升,打破正常生產秩序,導致養殖效益下降,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2 臨床癥狀與表現 在臨床上,該征候群有急性型與亞臨床感染型之分。急性型發病比較突然,癥狀往往嚴重;亞臨床型雖然臨床癥狀較輕,但一般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亦大,均不可小覷。 2.1 急性型 產后體溫急劇升高,一般達40.5℃左右,精神萎靡不振,不食少飲,鼻鏡干燥,呼吸急促,甚至口吐泡沫;生殖系統感染,陰戶紅腫,產道有暗紅色或膿性分泌物流出;乳腺發炎、腫脹、有痛感,乳房腫脹或萎縮干癟,無乳汁分泌或擠不出乳汁;母豬喜伏臥,不愿站立,部分出現癱瘓,拒絕仔豬吮吸乳房或不予理睬。 仔豬由于吮乳不足饑餓難耐,或時常用頭猛烈撞擊乳房,或用嘴強力拉扯乳頭,始終不停地拱母豬乳房,吸吮乳頭無乳汁后則轉搶吸吮其他乳頭,并不時發出尖叫聲。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窩仔豬出現腹瀉癥狀,進而因缺乏營養和脫水,漸漸出現鼻鏡干燥、被毛粗亂、皮膚蒼白、極度消瘦,甚至嗜睡無力,直至死亡。如果仔豬睡在母豬周圍,還極易被母豬踩死或壓死,個別幸存仔豬生長遲緩、體質虛弱,對后期正常生長發育帶來嚴重影響。 2.2 亞臨床感染型 母豬食欲減退,體溫正?;蚵愿?,呼吸基本正常,糞便稍干;生殖系統有輕度感染現象,陰道內不見或偶見污紅色或白色膿性分泌物,乳房蒼白、扁平,繼而出現泌乳減少或無乳,并伴有疼痛,仔豬不斷用力拱撞或更換乳房吮乳,但母豬對仔豬吮乳要求不熱情理睬,導致仔豬哺乳時間明顯縮短,且哺乳期仔豬容易發生下痢,并逐漸消瘦。 事實上,容易發生產后無乳綜合征的母豬,往往產前就有一定表現。如,長期呈現亞健康狀態,厭食少飲,肚腹空癟,消化不良,生殖系統經常發炎;而在產中產后極易發生分娩無力、難產、胎衣不下滯留及應激和產道感染性疾病。亞臨床感染型的產后無乳綜合征,有時會因母豬癥狀不明顯而被忽視,以致母豬淘汰率增加。 3 發病原因復雜多樣 母豬產后無乳綜合征,既有外源性感染,又有內源性感染,其發生頻率、癥狀輕重與母豬生產前后的飼養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因而在管理水平不同的豬場發病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同時,在分娩前后由于母豬對外界的變化極度敏感,如此時管理不完善,受到內源或外源病菌感染,或飼料營養不均衡,環境突然改變以及各種應激因素等,都可引起無乳綜合征的發生。在臨床上常見的發病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
上一篇:育肥豬的豬丹毒防治
下一篇:仔豬腹瀉的原因、類別及治療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