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30 點擊: 次 來源:中國動物保健 作者:孟勇,魏菊蓉 - 小 + 大
兔肉性涼味甘,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及人體所必須的多種氨基酸和維生素,脂肪含量較低,其營養價值和保健價值極高。較其他肉類而言,不僅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且好消化、易吸收,廣受人們的喜愛。兔病毒性出血癥是一種死亡率極高、傳染性極強的兔病,嚴重阻礙著兔養殖業健康發展。研究兔病毒性出血癥診療及防治措施對于提高該病防控有效率和促進兔養殖業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1 病原學 兔病毒性出血癥又名兔出血癥、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癥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該病的病原為新型病毒,被認為是杯狀病毒或細小病毒,具有凝集人O型紅細胞的作用。據病毒血清學檢測,病毒在肝、脾、腎及血液中的含量較高。 2 流行病學 兔病毒性出血癥易感動物為兔,包括家兔、野兔、長毛兔、獺兔等。毛用兔易感率高于肉用兔;各年齡段的兔具有易感性,60日齡以上的兔易感率高于60日齡以內的仔兔。該病的傳染源包括病兔、帶毒兔及隱性感染兔,主要通過消化道和接觸感染。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寒冷季節發病率較高。在老疫區多呈地方式流行,在新疫區多呈暴發式流行。在大暴發流行時期,兔病毒性出血癥傳播速度極快、發病率高、致死率高,平均死亡率約為78%~85%,60日以上的肥壯兔和良種兔平均發病率高達90%~95%,嚴重時可達100%。從發病到死亡,歷時8~10d。 3 臨床癥狀 兔病毒性出血癥潛伏期為2~3d,根據臨床癥狀表現,分為三種類型,分別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 3.1 最急性 最急性型潛伏期2~3d,多發于流行初期,發病期無明顯臨床癥狀的前兆,表現為突發性倒地尖叫數聲后死亡。一般感染后10~12h會出現體溫升高至41℃的情況,稽留6~8h后發生死亡。高熱癥狀無法肉眼觀察,因此較難發現。 3.2 急性 急性型病程1~2d,多發于流行中期。急性型臨床表現出食欲廢絕或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體溫高熱轉急驟下降(最高可達41℃,多發生于感染后10~12h,高溫持續6~8h)、被毛粗而雜亂等癥。病兔死亡前表現出癱軟、無法站立、撞擊籠架、狂奔、向前跳、高聲尖叫、口鼻流出泡沫性血液,然后死亡,死后呈角弓反張。 3.3 慢性 慢性型病程長,多發于老疫區或新疫區流行后期,臨床多表現出病兔精神委頓、食欲不振、被毛雜亂無光、消瘦或發育遲緩、持續性腹瀉等癥。極少數耐過病毒后期表現出明顯的發育遲緩,且糞便排毒帶毒不少于1個月。 4 病理變化 本病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所以病死兔的各臟器都有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外觀上是以實質器官淤血、出血為主要特征。一般病例,剖檢可見氣管、支氣管內分布有泡沫性血液,肺部充血、充血,有明顯的出血性斑點;心包積液,心包膜有點狀出血情況;肝部腫大、充血、淤血,膽囊充盈;脾臟腫大充血;腎臟皮質層分布有針尖大小的出血點,腎臟有淤血,呈暗紫色;腸胃充盈,腸黏膜充血,有出血點;膀胱充盈有積尿。典型病例,剖檢可見一側或兩側肺水腫,鼻腔、喉頭和氣管黏膜淤血或彌漫性出血,并有泡沫狀血色分泌物,有數量不等、大小不等、散在或成片的出血斑點。懷孕母兔子宮黏膜充血、淤血、有數量不等的出血點,胎兒死亡。病兔脾臟淤血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咽淋巴結及圓小囊多數腫大出血。腎淤血腫大,呈暗紫色,表面有散在針尖狀出血點。胃壁樹枝狀充血,胃充盈,小腸黏膜充血和出血。心臟擴張淤血,心內、外膜有出血點。肝變性腫大,呈淡黃色或者土黃色,質脆,切面粗糙,呈檳榔樣的花紋,有的肝淤血后呈紫紅色,并有出血斑點。胸腺腫大,有出血點。 |
上一篇:鴿皰疹病毒病的中草藥防治
下一篇:沒有了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