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01 點擊: 次 來源:中國動物保健 作者:王倩倩,鄒曉宇 - 小 + 大
仔豬腹瀉是仔豬常見的疾病之一。仔豬腹瀉具有群發性特點,多發生于1~3月齡的仔豬。仔豬腸道發育不完善,自身抵抗力較差,病原體感染、斷奶后飼養環境和飲食結構等因素的改變導致應激反應的發生,均可引發腹瀉。該病會嚴重損害仔豬腸胃健康,導致仔豬胃腸道功能減弱、營養轉化率降低、生長發育緩慢甚至停滯,對生豬養殖極為不利。 1 仔豬腹瀉的類型和常見病因 1.1 傳染性仔豬腹瀉 仔豬傳染性腹瀉分為細菌性腹瀉、病毒性腹瀉和寄生蟲性腹瀉。 1)細菌性腹瀉。細菌性腹瀉主要是由于大腸桿菌、沙門氏菌、C型魏氏梭菌等常見病原菌感染導致。大腸桿菌性腹瀉主要是由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引起,可導致仔豬患黃痢和白痢。出現黃痢和白痢的仔豬會迅速脫水、消瘦、發育不良,甚至死亡。仔豬黃痢高發于1~3日齡仔豬,夏季發病率高。病豬糞便多為乳黃色水樣糞便。發病后仔豬還表現為食欲下降、身體無力,甚至昏迷、死亡。仔豬白痢多發生于10~30日齡仔豬。病豬糞便呈現灰白色且伴有腥臭味,病程后期仔豬還會表現失禁癥狀。沙門氏菌感染導致的仔豬腹瀉會伴隨體溫升高、皮膚發紫、腸炎、糞便異味、生長發育遲緩等。C型魏氏梭菌感染可以引發仔豬紅痢,多發于3日齡以內的仔豬。病豬排血色稀便。病原體主要通過母乳或病豬糞便進行傳播。仔豬紅痢具有發病急、死亡速度快的特點。 2)病毒性腹瀉。病毒性腹瀉主要是由于輪狀病毒、腸炎病毒、流行性腹瀉病毒等感染導致。輪狀病毒感染可導致急性腸道傳染病。該病高發于低日齡仔豬,且日齡越低發病率越高,多發于初春和冬季。輪狀病毒感染可引發仔豬排黃色、灰黃色、黑色水樣或粥樣糞便,同時伴隨厭食、不愿運動、嘔吐、精神不振、脫水等現象。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發的腹瀉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流行特點,且死亡率極高,病豬即使存活下來也多為僵豬。病豬腹瀉癥狀與沙門氏菌感染較為相似。病豬主要表現為體溫升高、脫水、精神不振、嘔吐等。流行性腹瀉病毒主要感染7日齡以內的仔豬。該類型的腹瀉高發于冬季。病豬主要表現為精神萎靡、嘔吐、食欲減退、脫水,部分仔豬在治愈后會表現為發育不良。 3)寄生蟲性腹瀉。常見的可以引發仔豬腹瀉的寄生蟲主要為球蟲、蛔蟲、線蟲、鞭蟲等。寄生蟲感染可造成仔豬腹瀉、腹痛、消瘦、便血等癥狀。線蟲病主要是蛔蟲、線蟲等寄生在仔豬消化道內引起的,導致仔豬腹瀉、腹痛、血性下痢。球蟲病是由等孢子屬和艾美屬球蟲寄生引發。多發于7~21日齡的仔豬。病豬會排水樣腹瀉且發育受阻。 1.2 非傳染性仔豬腹瀉 非傳染性腹瀉產生的原因較多,主要包括仔豬自身因素、日糧因素、飼養管理因素等。 1)自身因素。新生仔豬機體尚未發育完善,胃液等消化液分泌量較低。仔豬主要依靠發酵乳汁中的乳糖維持胃強酸環境。斷奶后的仔豬乳糖攝入量下降,胃酸性環境減弱,有害菌大量增殖,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失衡,從而導致腹瀉的發生。同時斷奶會導致仔豬出現生長應激,機體內各類消化酶分泌量減少,阻礙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導致營養不良,進而引發腹瀉。 2)日糧因素。腸道是仔豬機體內重要的免疫系統所在地,低質量的日糧中含有大量的抗原物質,進入胃腸道內可激活腸道免疫系統,導致腸絨毛受損,隱窩深度增加,進而引發腹瀉癥狀。腸屏障受損后,腸腔內的病原微生物可通過腸屏障進入機體內部,導致仔豬腹瀉癥狀加重。妊娠期母豬營養不良也可導致仔豬腹瀉的發生。妊娠期內母豬日糧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可造成仔豬發育不良,抵抗力下降。斷奶后仔豬日糧營養供應不均衡、不合理也可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容易遭受病原體的感染,引發腹瀉。 3)飼養管理因素。仔豬機體許多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對外界環境適應性較差,冬季舍內溫度應維持在28℃左右。一旦溫度降低會造成仔豬出現環境應激反應,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環境內的致病菌趁機感染,從而引發腹瀉。小規模養殖場或散養戶為了降低飼養成本,選用簡易的飲水裝置,導致飲水極易被污染。仔豬在飲用被污染的水后容易出現腹瀉癥狀?;鶎羽B殖人員養殖觀念落后,對于圈舍的清理僅停留在清除糞污等,未意識到消毒的重要性,從而導致仔豬因病原體感染而發生腹瀉。 |
上一篇:母豬產后無乳綜合征的辨證施治
下一篇:產房仔豬腹瀉的綜合防控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