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15 點擊: 次 來源:豬業科學 作者:高勤學 - 小 + 大
1、前言 2021年以來,受生豬存欄量增加以及飼料產品消費結構加速優化、貿易戰、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我國工業飼料原料進口量大幅增加,飼料產品價格突破歷史高位,疊加豬周期的影響,2021—2022年上半年豬價一直處于下行周期,對生豬養殖成本構成了很大壓力,降本增效成為必然選擇。 我國是一個糧食高度自給自足的國家,糧食多年保持人均450 kg以上,超過世界人均糧食400 kg的標準。雖然有18億畝耕地紅線,但是只能保障基本口糧水稻和小麥的供應。糧食安全的突出問題在于“人畜爭糧”,為了確保糧食安全,基本農田只能用于基本口糧生產,養殖用糧高度依賴進口。2021年,我國進口大豆9 651萬t,進口依賴度84%;進口玉米2 836萬t,進口依賴度9.5%。 除了飼料原料嚴重依賴進口,價格受全球貿易形勢制約,影響養殖業健康發展以外;飼料浪費也十分嚴重,突出表現在蛋白質和能量原料使用過量。破解飼料成本高企,推進低蛋白日糧成為行業共識。為此國家標準委員會發布了GB/T 5915-2020《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與原來的GB/T 5915-2008《仔豬、生長育肥豬配合飼料》相比,重點修改蛋白和磷的添加量,豬配合飼料平均蛋白水平下調1.5個百分點,有望將生產1 kg豬肉的蛋白質消耗從0.45 kg降至0.39 kg。據測算,新標準在全面推行后,將有效減少豆粕等蛋白飼料原料用量,養殖業豆粕年消耗量有望減少1 000萬t到1 400萬t,可緩解對大豆進口的依賴性。 此外,飼喂模式過于簡單粗放,也造成了很大浪費。我國的飼料工業起步很晚,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先后經歷了混合飼料、配合飼料、顆粒飼料(全價料)和液態飼料階段。目前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顆粒飼料,顆粒飼料存在揚塵大、浪費嚴重、飼料轉化率低等問題,液體飼料可以有效的解決顆粒飼料的這些問題。目前歐美國家液體生物飼料的使用技術已經較為成熟,德國和法國使用液體生物飼料的比例達到15%以上,荷蘭、芬蘭、丹麥等國規?;i場的液態生物飼料飼喂比例已經達到60%~80%。2000年前后,液態飼料開始在河南、廣西等地豬場推廣,由于受到四季溫差大、易霉變、缺少原料只能采用全價料導致成本高、配套的飼喂系統不完善,進口設備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國產設備不成熟等因素影響,液態飼料的行業接受度低,成功案例少,市場占有率低(低于1%,目前干料飼喂模式約占90%,人工飼喂約占9%,液態飼喂約占1%)。 非洲豬瘟疫情除了帶來樓房養豬、智慧養豬、洗消中心等生產模式和裝備的革新,液態飼喂模式也重新悄然興起。國外廠家如德國WEDA,德國大荷蘭人、法國愛舍法、法國科普利信、奧地利的SCHAUER,丹麥的斯高德都推出了自己的液態飼喂方案;國內廠商也在進行液態飼喂的設備國產化探索,如瑞昂畜牧科技有限公司、青島得八兄弟機械有限公司等。 本文重點分析市場上幾種主流的液態飼喂模式、性能特點、經濟技術指標,為行業提供參考。 2、液態飼喂系統組成 通常所稱的液體飼料,其加工方法很簡單,就是由粉狀飼料或顆粒飼料和水按適當比例(一般1∶3)混合攪拌而成。與現在普遍采用的固態飼料相比,液體飼料的變化就是在其物理形態上的改變,飼料適口性得到改善,豬只的采食量提高,飼料消化率提高,減少舍內粉塵濃度,減少豬只呼吸道疾病。液態飼喂是一個很廣泛的概念,從最初的農民用廚余泔水混合米糠、麥麩喂豬,到末段水料進行混合的粥料機,到自動化單片機控制的液態飼喂系統都屬于液態飼喂。結合發酵飼料和添加原料方式不同,生產液態飼料的幾種主流方式為:全價飼料+水,全價飼料+成品發酵料(5%~20%)+水,目前主流的液態飼喂系統是水作為動力源的飼喂系統,全價飼料+地源發酵飼料+水,所有原料(10%~60%)+水整體發酵。液態飼料通過液態飼喂系統輸送到各個豬舍內,液態飼喂系統已經基本定型,是一個高度集成化模塊化的飼料機組,由電腦(PLC機柜)控制各個組成元件,精確調整飼喂量和飼料種類,系統主要包括:控制柜、料塔、提升機、清水罐、混合罐、回水罐、稱重傳感器、異物剔除器、輸送泵,PVC輸送管道、氣動下料閥和空氣壓縮機。有的還配有發酵罐和菌液罐,形成液態發酵飼料飼喂系統(如圖1)。 |
下一篇:異位發酵略談(圖)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